今年5月,璧山縣璧城街道馬家橋村升級成為馬家橋社區。國慶期間,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正式落成。這一切,只是馬家橋社區在社區黨委書記楊厚祿的帶領下蝶變的一個縮影。
  自1990年擔任村幹部以來,楊厚祿和村兩委一班人艱苦創業,把昔日靠天吃飯的貧困村,建設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。近年來,馬家橋社區每年都從社區集體收入中支出100多萬元用於為村民辦實事:村民出行困難,用集體資金建橋;村裡娃娃考上大學了,社區發放獎學金;全村54名殘疾人除了每月得困難補助,還進入集體企業工作;大旱天氣,為各社購買抽水機報銷油費。
  村民人均收入1.38萬元
  上世紀80年代,馬家橋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,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,靠務農為生。楊厚祿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,又借款湊齊了8000多元,加上村集體資金6000多元買了一輛貨車,當起了貨車司機,幫助村社拉貨。
  1987年,重慶造船業比較興旺, 村集體和村民共同出資辦起了集體企業鹼化廠,專門生產一種造船時必需的化工原料,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楊厚祿被推舉為廠長。
  企業辦起來了,可銷路如何解決?1990年,楊厚祿當上了村主任。為了擴展銷路,他帶著一大幫村幹部、村民,跑到各個造船廠,見到人就貼上去推銷。“大的國營造船廠,哪能輕易看得上你鄉鎮廠生產的東西?”楊厚祿深知,唯有誠心才能打動對方。南岸明月沱造船廠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造船廠。一開始,負責人不搭理這樣的小企業,可一連好幾天,只要負責人一齣廠,就會碰見楊厚祿上前推銷。楊厚祿的堅持打動了負責人,答應給他們一個機會試用產品。就這樣,村辦鹼化廠成功贏得了第一筆訂單。
  漸漸地,包括東方世紀研究所、有色金屬廠在內的13個村辦集體企業慢慢發展起來,幾百名村民解決了就業問題。緊接著,楊厚祿又通過招商引資,吸引了40餘家知名企業前來落戶。集體和私營企業的發展為村民打開了致富之門,2012年馬家橋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.38萬元,村集體企業的年產值達到2億元,每年產品出口換回上百萬元外匯。
  村務公開接受監督
  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了,如何管好用活資金,成為擺在楊厚祿面前的新問題。
  他在村裡建立了理財小組和監督小組,成員由現任社長、村民代表、離任村幹部、退職幹部組成,每個季度負責對村務公開、村級組織事務進行監督,確保村民關心的問題事事公開。在低保戶名額、退耕還林指標等問題上,組織村幹部、黨員開會決策,併在村務公開欄中張榜公示。
  楊厚祿也給自己定了一條客人來訪用餐不陪餐鐵律。在村招商引資過程中,難免有一些老闆送禮,但都被他婉言謝絕,或者上交到村財務。
  在對自己非常嚴格的同時,楊厚祿對村民卻非常慷慨。如果遇到特困家庭,楊厚祿常常幾百上千地自掏腰包。這些錢,他從不找村財務報銷。
  近年來,馬家橋村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、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範村、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基層群眾自治示範村、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、重慶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等40餘項國家和市、縣級的榮譽稱號。楊厚祿個人也曾榮獲璧山縣“優秀共產黨員”、“優秀黨務工作者”、連續五年的“璧山縣強村富民黨組織書記”等榮譽稱號。
  重慶晚報記者 弋靜  (原標題:23年,他把空殼村變成致富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f81wfgnj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